大腸鏡瘜肉切除「冷革命」!談冷瘜肉切除術(cold-snare polypectomy)

by 建安

大腸鏡瘜肉切除「冷革命」!談冷瘜肉切除術(cold-snare polypectomy)

國科會於上個月底發佈以台大為首的六家台灣醫院發表的國內多中心研究,證實以大腸鏡切除1公分以下息肉時,以冷切除的方式,可以顯著減少術後出血。此傑出研究成果於今年2月21日榮登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官方期刊《內科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大腸癌為癌症發生率第一,死亡率第三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十幾年蟬聯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平均每 30 分鐘就有 1 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死亡率亦長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三名。為了提早發現並預防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補助50到74歲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者建議做大腸鏡,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有50%機率發現瘜肉,也有5%發現時已經是大腸癌了(糞便潛血陽性其大腸癌風險為一般民眾15~25倍)。然而不少人切除瘜肉後發生出血,導致許多人遲遲不願面對大腸鏡檢查,錯失早期治療良機。

傳統大腸瘜肉處理方式

發現<1公分的大腸瘜肉,以往有不少醫師會選擇傳統熱切除(hot snare polypectomy)的方式,此法用圈套(snare)圈住瘜肉後通電,瘜肉在通電產生的熱傷害與物理性的應力下大多能順利切除,然而這種方式,最怕延遲性出血(delayed bleeding)與穿孔(perforation),陳醫師在醫學中心急診室待過幾年也遇到過不少白天瘜肉切除,晚上來急診等待止血的案例。

也有醫師相對保守,使用切片夾將瘜肉夾著切除(biopsy with removal),這種方式對於很小很小的瘜肉(<0.3公分)也許有用,對於0.4公分以上的瘜肉,可能就要多夾幾次才可以切除,然而當切片夾扯下瘜肉瞬間產生的微量出血就會妨礙醫師觀察,不容易確定是否夾取乾淨,大概有六成的小瘜肉用此法是夾不乾淨的,將來復發機率很高。

冷瘜肉切除術(cold snare polypectomy)

在很久以前,冷瘜肉切除術是一項被冷落的技術。冷切除一樣是由圈環套著瘜肉但是不通電將瘜肉切除,由於冷切除只有使用物理性應力將瘜肉扯下,當下較容易會有些微的出血,不像熱切除當下的傷口不太會流血,只有一圈白色的燒灼痕跡。冷切除的傷口雖然看起來容易流血,但幾乎都會快速自行止血,即使當下出血較為明顯,只要處理得宜,不太會發生延遲性出血。相較於剛開始傷口看似美觀,卻可能產生延遲出血的熱切除,冷切除的效果不輸且安全性高,陳醫師有幸在總醫師時期就開始使用冷切除,大多病灶傷口沒有使用止血夾預防出血,至今沒有發生延遲性出血需要再做一次大腸鏡進去止血的,也沒有做到穿孔的案例。(術後衛教也是很重要,遇過一兩個息肉切除術後飲食沒有注意或是搬重物出力導致有點出血回診,經過觀察都沒有繼續流血)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對於一公分以下的小瘜肉,使用冷切除方式,大大減少病人延遲性出血及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機率。相信這場「冷革命」將引起未來臨床指引改變,小於一公分的大腸瘜肉,採用冷切除才是標準治療。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