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
  • 消化道
    • 食道
    • 胃
    • 小腸
    • 大腸
  • 肝膽胰
    • 肝
    • 膽
    • 胰
  • 內視鏡
  • 減重
  • 網路掛號
  • 大安婦幼醫院
@2022 - 陳建安醫師所有
陳建安醫師
    減重

    淺談肥胖(Obesity)及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by 建安 2023-04-15
    written by 建安

    淺談肥胖(Obesity)及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台灣超過一半的人面臨體重異常(過重或肥胖)的問題

    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十八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高達50.6%,而國小學童每四人就有一人已經過重甚至肥胖。過重或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患者不僅得到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機會增加,亦容易有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這類病患也常出現脂肪肝、胃食道逆流、不孕症、憂鬱及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慢性腎臟病)都與肥胖有關。

    @ 衛福部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24者為體位異常。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亦為腹部肥胖的切點。

    為什麼會胖?

    簡單的說,就是環境(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體質(基因)影響,我們的能量攝取大於消耗,久而久之就變胖了。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多紅肉、多加工肉類、多含糖飲料,缺少新鮮蔬果、堅果及全穀類)、身體活動量降低及久坐的生活型態會增加肥胖風險,致胖環境亦會增強致胖基因的效果而提高肥胖的機率。此外,一些藥物、疾病和生理狀況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例如甲狀腺問題、多囊卵巢症候群、荷爾蒙失調、精神壓力和抑鬱症等。年齡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率下降,肌肉量減少,這些因素都會增加肥胖風險。

    肥胖與不孕

    女性的不孕與BMI呈J型相關,肥胖可能導致不孕、不排卵、經期不規則、流產和孕期不良結果,其中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最為常見。肥胖除了導致不孕,還會降低人工受孕的成功率,並增加流產的風險。一項英國研究顯示,肥胖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緊急剖腹產、產後出血、產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和子宮內胎兒死亡的風險。此外,肥胖還會增加胎兒出現神經管缺陷的機會。

    對於男性,BMI與無精子症 (azoospermia) 及精子過少 (oligozoospermia) 也呈J型相關。肥胖會對精子活動力產生負面影響。研究顯示,過重男性不孕的風險是體重正常者的1.19倍,而肥胖者風險更增加至1.36倍。

    減重不僅可以增加女性自然懷孕率,還能降低人工生殖的不良反應。因此,建議過重和肥胖的不孕病人都應該制定減重計畫。

    肥胖與脂肪肝

    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或是近年熱門的代謝性脂肪肝疾病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的主要風險因子。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其盛行率為25-40%。然而,目前脂肪肝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因此千萬不可忽視肥胖與脂肪肝之間的關聯。若不好好控制體重及定期追蹤,脂肪肝將來亦可能進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減重來改善脂肪肝,體重減少5-10% 預期可降低脂肪肝的嚴重度甚至逆轉脂肪肝。

    肥胖與胃食道逆流

    研究顯示,體重增加會導致賁門括約肌鬆弛以及內臟脂肪內分泌異常,進而引起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美國消化系醫學會提供了一些建議,例如避免攝取油膩食物、限制碳酸飲料的攝取量、減少柑橘類水果的食用(如果發現與症狀有關聯),此外,病患可以嘗試採用少量多餐、減重、戒菸、枕頭墊高、左側睡等方法來緩解症狀。雖然這些方法的證據尚不充分,但多少有些幫助。若症狀出現,患者應立即就醫並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切勿自行使用成藥,因為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血糖、血脂、血壓及肥胖異常集合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綜合而成。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男性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為34.8%,女性則為25.9%。若不及早進行檢查和治療,代謝症候群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等風險,其風險比一般人增加6倍、4倍、3倍、2倍及2倍以上。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標準,以下五項符合三項(含)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與肥胖相似,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工作壓力過大、生活忙碌不正常等不良生活型態密不可分,約佔50%的代謝症候群病患攝取過多高熱量、高油、高糖、低纖的食物,運動量減少,且有飲食及過量飲酒的習慣。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血糖上升,長時間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進而變成代謝症候群。此外,遺傳因素亦約佔20%的代謝症候群發生率,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發生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較一般人高。

    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跟治療的

        代謝症候群有五大招可以預防,陳醫師的口訣是:「動滋就減壓」

    對於已經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最優先且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生活型態,包括控制飲食及養成運動習慣。實證顯示,若能減去5-10%的體重,可以明顯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各項因子。當上述非藥物治療方式失敗時,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藥物主要是用來控制代謝症候群中的各項因子,包括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等。

    結語

    肥胖是一種高盛行率的慢性病,並非只有當體重過重或發生併發症時才需就醫。尤其是當疾病進展至代謝症候群時,更需要重視尋求醫療協助並遵循醫囑治療,以避免相關併發症的發生。在2022年,美國胃腸科醫學會發表了減重藥物使用的指引,建議胃腸科醫師應積極參與減重治療,為肥胖症患者提供更完善的照護。至於減重,期待下次再談。

    2023-04-15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消化道胃

    「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陽性,我該怎麼辦?

    by 建安 2023-04-14
    by 建安 2023-04-14

    透過篩檢以及根除幽門桿菌,可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達到預防的效果。對消化道的不適及消化性潰瘍皆有助益,即使患者沒有任何症狀或是因幽門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發生,幽門桿菌胃炎仍應該被定義為一種感染性疾病來做治療。

    Read more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內視鏡大腸

    大腸鏡瘜肉切除「冷革命」!談冷瘜肉切除術(cold-snare polypectomy)

    by 建安 2023-04-11
    by 建安 2023-04-11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對於一公分以下的小瘜肉,使用冷切除方式,大大減少病人延遲性出血及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國科會於上個月底發佈以台大為首的六家台灣醫院發表的國內多中心研究,證實以大腸鏡切除1公分以下息肉時,以冷切除的方式,可以顯著減少術後出血。此傑出研究成果於今年2月21日榮登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官方期刊《內科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相信這場「冷革命」將引起未來臨床指引改變,小於一公分的大腸瘜肉,採用冷切除才是標準治療。

    Read more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肝肝膽胰

    認識B型肝炎(hepatitis B)

    by 建安 2023-01-31
    by 建安 2023-01-31

    八成左右的肝癌跟B型肝炎有關。B型肝炎病毒為DNA病毒,台灣30歲以上的健康人口群中,B型肝炎病毒的盛行率約為15-20%(約三百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70%以上慢性肝炎都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有症狀常常是已經進展到肝硬化,為時已晚。

    Read more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消化道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

    by 建安 2022-07-21
    by 建安 2022-07-21

    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增加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的機會。
    發生巴瑞特氏食道,每年約有千分之2.5的機率發生食道癌,出現低度化生不良(low grade dysplasia),每年約有千分之5的機率會進展到食道癌,一旦出現高度化生不良(high grade dysplasia),每年高達5%的機會演變成食道癌。

    Read more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大腸小腸消化道胃

    急性腸胃炎肆虐!奇美醫學中心統計單月高達500人次以上!

    by 建安 2022-04-22
    by 建安 2022-04-22

    絕大多數的腸胃炎經過支持療法(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平衡等)就會自癒,若症狀嚴重,像是脫水厲害(呼吸心跳加速、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無法進食;小孩活力變差甚至意識不清楚;大便含大量鮮血、黏液或膿;持續高燒不退或出現寒顫的狀況;嚴重腹痛無法緩解等警示症狀,建議儘速就醫,民眾切勿自行購買成藥而延誤治療。另外,照顧諾羅及輪狀病毒性腸胃炎的病人,酒精乾洗手效果不佳,應該用肥皂和自來水徹底洗手,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

    Read more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小腸消化道胃

    天冷又腹痛了?服用易傷胃的藥物及冬季進補,飲食禁忌要注意

    by 建安 2021-12-22
    by 建安 2021-12-22

    天氣變冷、溫度降低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外,壓力大情緒緊繃也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機率,甚至許多民眾食用完火鍋、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如何「護胃」成為冬天不可忽視的一環,還是建議民眾,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甚至類固醇藥物更要注意,如有症狀應立即就醫積極治療,以免危及生命。

    Read more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大腸消化道

    你不可不認識的大腸直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by 建安 2020-08-31
    by 建安 2020-08-31

    飾演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黑豹》男主角的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驚傳因大腸癌於8月29日病逝,享年43歲。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發生率持續蟬聯第一,死亡率也位居前三名。我們不能不知。

    Read more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Load More Posts

近期文章

  • 淺談肥胖(Obesity)及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 「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陽性,我該怎麼辦?
  • 大腸鏡瘜肉切除「冷革命」!談冷瘜肉切除術(cold-snare polypectomy)
  • 認識B型肝炎(hepatitis B)
  •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

文章彙總

  • 2023 年 4 月
  • 2023 年 1 月
  • 2022 年 7 月
  • 2022 年 4 月
  • 2021 年 12 月
  • 2020 年 8 月
  • 2020 年 5 月

分類

  • 內視鏡
  • 消化道
    • 大腸
    • 小腸
    • 胃
    • 食道
  • 減重
  • 肝膽胰
    • 肝

陳建安醫師

陳建安醫師

胃腸肝膽/全人醫療/慢性病整合

追蹤我

Facebook Github

Recent Posts

  • 淺談肥胖(Obesity)及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 「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陽性,我該怎麼辦?

  • 大腸鏡瘜肉切除「冷革命」!談冷瘜肉切除術(cold-snare polypectomy)

  • 認識B型肝炎(hepatitis B)

  •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

  • 急性腸胃炎肆虐!奇美醫學中心統計單月高達500人次以上!

分類

  • 內視鏡 (3)
  • 消化道 (8)
    • 大腸 (5)
    • 小腸 (2)
    • 胃 (3)
    • 食道 (1)
  • 減重 (1)
  • 肝膽胰 (2)
    • 肝 (2)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new blog posts, tips & new photos. Let's stay updated!

  • Facebook
  • Github
  • Blogger
  • WordPress

@2022 - 陳建安醫師所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