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沈默的殺手-慢性B型肝炎

B型肝炎的嚴重性

俗語有句話說:「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癌症一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肝癌國人持續保持在十大癌症死因第二。另外慢性肝病跟肝硬化也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據研究,八成左右的肝癌跟B型肝炎有關。B型肝炎病毒為DNA病毒,台灣30歲以上的健康人口群中,B型肝炎病毒的盛行率約為15-20%(約三百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70%以上慢性肝炎都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有症狀常常是已經進展到肝硬化,為時已晚。

B型肝炎的傳染

B型肝炎傳染途徑可分為水平感染及垂直感染二種,各約50%,水平感染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的接觸而垂直感染就是周產期傳染。感染B型肝炎不見得一定會變成慢性感染,感染時的年紀是決定會不會變成慢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一歲前感染有90%機會變成慢性肝炎,一歲以上五歲以下感染有50%的機會變成慢性,而大於五歲才感染到B型肝炎,大約不到10%機會轉變成慢性肝炎。

B型肝炎的預防

預防B型肝炎的垂直感染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新生兒出生後分段注射三劑B肝疫苗,讓台灣新生代帶原率降至1%以下。第二道:針對B肝帶原的產婦,產後24小時內給寶寶額外注射一劑B肝免疫球蛋白,能讓90%的新生兒擁有保護力,然而對於體內高病毒量的產婦,新生兒仍有較高的機會得到B型肝炎,因此,第三道防線對於B肝帶原且血中病毒濃度≧106 IU/mL之孕婦,於孕期第28週至第32週開始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以期減少新生兒感染B型肝炎。

對於預防水平感染,要加強B型肝炎的篩檢,B肝陽性者不能捐血,使用拋棄式針具、個人衛生物品勿共用,親密行為要做好安全措施等。未曾接種B肝疫苗者,經檢驗沒有表面抗體(HBsAb)也非帶原者,衛福部疾管局建議自費接種三劑疫苗,對於已經完成B肝疫苗但表面抗體陰性者(<10mIU/ml),高危險族群可自費追加一劑B肝疫苗,一個月後再檢測,若表面抗原仍是陰性,建議完成0-1-6的時程接種。

B型肝炎的治療與追蹤

B型肝炎的治療原則,醫師會依據病人的肝纖維化程度、肝指數、是否有失代償、病毒量及是否是免疫抑制族群來跟病人討論是否藥物治療。

對於表面抗原陰性,血液中測不到病毒的患者,可以稱為功能性治癒(functional cure)。由於B型肝炎患者有cccDNA可以做為B肝病毒複製的模板,即使表面抗原 (HBsAg)已經轉陰,血液中驗不到病毒,B型肝炎難以達到完全治癒(complete cure),在免疫不佳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刺激肝細胞內的cccDNA複製而使表面抗原再次轉陽。也就是說,B肝目前無法根治,只要感染過B型肝炎,帶原者永遠是帶原者,建議都要定期追蹤。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